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而作为一种论证方式不断称引经典,又会加强其经典的权威性。
⑦ 廖名春:《郭店楚简引〈诗〉论〈诗〉考》,载《中国哲学》第二十二辑经学今诠初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葛志毅通过汇总、比较《荀子》一书中使用传曰之传的例子,将之分为三类:一类是所引本为经书。
实际上并不缺乏独创精神,只是从表面看来,缺少一种可以称为思想自由冒险的活动。其中的典字,有法则和常道的意思。王博氏对说卦和说有一个解释:从名义上来讲,《说卦》的意思是指对卦的解说。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诗》、《书》、《礼》、《乐》每一部经典意义的概括:《诗》、《书》,义之府也。过去一些学者对此加以怀疑和否定,现在终于可以打破了。
假意为借,假我数年即再给我几年,使我五十岁时就能学《易》,意思是孔子觉得学《易》开始得晚了,这当是孔子快到六十岁时所说的话。这段话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作用的更全面的一个说明。不过,我们不可忽略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有更具体的内容:它首先就是庄子不满于贵贱、贫富的差别,以及保护人际不平等关系的制度设计,但是又意识到不平等关系的现实性。
参见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齐物论〉释》同时也提示了《庄子》平等观念的双重意蕴。则非世俗所云自在平等也。前者是道德,进一步通达生死智慧,所以又接通宗教;后者是哲学,借助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诸种修辞方式的交错,开启如何以道观之的前景。
进入专题: 庄子 物无贵贱 。(《让王》)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庄子所用的蝼蚁、秭稗、瓦甓、屎溺都是实物,由此构成一个逐步下行(下贱)的等级:动物、植物、器物,最后是秽物。[vii] 参见《严复集》第四册,第1148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重组,没落的贵族与新兴地主权贵之间的地位交替和权力再分配,其激烈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若弃名利,则士夫之为行,抱起天乎!小盗者拘,大盗者诶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
不过,人们大多是在认识论的论域中加以讨论。[xiii]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中的俗字应作何解,成玄英的《庄子疏》在这一句后说:夫荣华戮耻,事出傥来,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戚。论者常常把《秋水》和《列御寇》的这两段文字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表现了庄子的鄙弃荣华,似乎有些略显粗糙。因此,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政治抗议在事实上应该优先于哲学玄思。
而世俗的观点和眼光,就是合乎社会制度的正统规范(在成玄英看来,即人们之所寄)。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更深入地理解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洞见,就不应该停留于分析庄子学说的静态结构。
但是庄子(包括其后学)为何没有走向这一自然方向,却通过其价值相对主义转变了政治批评的自然走向,从那里出发的理论建构,发展出了与儒家有别却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纯粹哲学?历史是胜利者的记录,哲学却常常为逸出历史的人所创造,假如哲学家不全是政治斗技场上的败者的话,他们的胜利通常也不是在当下。不过,这种探索需要深入文本的背后,在思想的构成以至历史的深处,讨论问题。
汤先生的上述观点在他后来与任继愈先生合作的《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中有了进一步的展开,该书与两位先生发表于《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上的《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它的政治背景》一文,在内容上没有差别。而《齐物论》后面的讨论,其实就是正面讨论如何面对利害,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是如何发生的。一方面,在形而上的层次上论证社会不平等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则发展一套含有宗教意味的(默认不平等现实的)个体道德修养论说。[xi]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12页。(《知北游》)一切有形之物,无不生于道;尽管有形之万物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别,包括人类的社会差别(伦理),就其真实的存在(道)而言,是统一的。有学者推断:庄子的一生是在穷困艰难的逆境中度过的。
〔关于魏晋玄学的政治关怀问题,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及《魏晋玄学讲演提纲》有较多的讨论[xvii]。激烈的政治批评更多地出现在外篇。
)其中其形上之学主独化,其人生之学主安分的《庄子注》在哲学上成就最著,但是依汤先生的判断,却同时是为儒家政治辩护的著作。还原为贵贱问题的讨论,就是划分贵贱的社会标准,就体现在制度和风俗中。
当然可以被解释为对于人生遭遇、或者更扩大为人生论中的力命之争的一般回答:孔子曰:来!吾语汝。且孔子贵名教,老、庄崇自然。
[iii] 严复:《与熊纯如书(三十九)》,《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页。嫉,无论是妒忌,还是憎恨,都是一种情感使然,而且恐怕还是前者居多。关键词:庄子;物无贵贱;是非;价值;平等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尤其是庄子及其后学,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贵贱分殊和等级伦理,提供了最具深度的批评性理论,展开为现代人可以从存在论、认识论、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等多个向度加以理解的丰富思想。自非涤除名相,其孰能与于此?[iv]我们不难发现,《〈齐物论〉释》是一篇典型的哲学论文,而主要不是政治学著作。
所以杨荣国的翻译差强似之:从俗流的观点来看,贵或贱是为社会的制度所支配,并不在乎各个人的自己的(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47页)。他以为庄子的道通为一提供了平等的形而上论证,并且把平等从庄子的形上世界直接下降为现代性观念谱系中的权利平等。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人们已经做了足够多的诠释。它们蕴涵着与权力、体制的不合作态度,甚至可能发展为某种程度的政治反抗。
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中,富并不天然具有正面的价值。好作高明玄思的哲学史学者,大多忽略那些政治抗议(尤其是出现在外篇的言论),因为它们似乎太缺乏理论深度。
此一境界内在地包含了三个相关的环节:第一,对于区分是非本身的否定和批判;第二,对于是非作有保留的肯定和容受,即安时处顺;第三,游心于物而达到以道观之的齐物论。而道家坚持宇宙服从的只是自然原则。[xii]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576-589页。所谓物无贵贱实际是与庄子哲学中心论题齐物论相联系的命题,论文的分析表明,逻辑上物无贵贱的政治抗议是物无是非的哲学抽象的观念原型。
[xviii]《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页。如果说儒家的宇宙就是一个划分为等级然而又是和谐的组织,因此贵贱之分有先天的根据;墨家和法家以功业来决定贵贱,并且主张服从一个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权威作自上而下的管制;那么,道家的立场是从根本上否定贵贱分殊及其制度化安排(礼乐)的。
简言之,就是不离是非而无是非。四如此吊诡的理论激发起我们探讨其成因的兴趣。
参见《主客评议》,《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页。因此,庄子思想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展开之间的关联性是如何构成的?出于这种关联性的哲学理论在其展开中是否以及如何改变了政治批评的方向,并因而发生了什么样的形态与意蕴转变或扩展?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留言